正在加载

《上清经》与茅山派的兴起

  • 2024-01-01 09:57:28
  • 阅读数: 506

《上清经》与茅山派的兴起

茅山在今江苏南部,古称句曲山。其地西接金陵,东望太湖,山形曲折,洞墟天成,自古号称“养生之福境,成神之灵墟也”。相传西汉时咸阳人茅盈、茅固、茅衷三兄弟渡江来此修道成仙,乘白鹤飞去。当地百姓因立庙供奉茅君,改山名为茅山。汉末左慈来到江东,曾入山寻仙,据说遇三茅真君授以神芝,从此茅山遂成为江东道教的名山地。

东晋时,茅山附近的丹阳、晋陵等郡县,居住着一些著名的地方士族,如丹阳郡句容县葛氏(葛洪家族)、许氏(许迈家族)、秣陵县陶氏(陶弘景家族)、晋陵郡鲍氏(鲍靖家族)、华氏(华侨家族)等等。这些家族彼此世代通婚。并且都信率道教。其中许迈家族的道法,主要传自天师道女祭酒魏夫人

魏夫人名华存,山东任城(今山东济宁)人。她是西晋司徒魏舒之女儿。但因心期出灵,二子稍长,便与丈夫分居,斋于别寝。据说某夜忽有女,早年志高仙道,常服药行气长大后嫁给南阳刘幼彦,生有二子西晋末,魏夫人因避中原战乱而渡江南下,卒于东晋威和九年(334)仙王赛及诸真人降临其室,以《上清真经》授之从此便一心修习道术道书中说她成仙升天,披授以“获电元君上真司命南岳夫人”之职,许舞父子交好,被许氏推荐为琅琊王司徒公府舍人。他们三人都信奉道魏夫人弟子杨義,本为吴郡人,后来到句容。他与许谧(许迈之弟)及众仙真下降,传授《上清真经》,告知修道秘诀。由杨羲先用隶书写出教,因此便合伙造作道教经典。东晋兴宁二年(365),杨羲托称魏夫许過之子许黄民为躲避战乱,携带经文至浙江剡县。从此《上清经》开然后传给二许父子另行抄写。到了东晋末年,杨羲、二许均已先后去世始在社会上广为传播,江东许多道士都曾参与传抄经典。在抄写中又有伪造增益,使经书增至一百多卷。这此经书后来由南朝道士陆修静陶弘景等人搜集整理,现在大多还保存在《道藏》中。

(上清经》的问世与传播,在道教中形成一个新的派别,即上清派该派信奉元始天王(后改称元始天尊)、太上大道君等神灵,以魏夫或杨義为开派祖师,主要传习《上清大洞真经》《黄庭经》等经典。在修行方术上特别重视诵经、思神、服气、咽液等,也兼习金丹、符咒等方术,但反对天师道的房中术。

上清派虽由杨、许首创,但教派的奠基光大者,却是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陶弘景。陶弘景(456-536),字通明,丹阳秣陵(今南京)人。出身江南士族家庭,年轻时曾出任南齐诸王侍读,管理王室文书事务。由于官场排挤,直至三十六岁时才做到“奉朝请”(六品文官)的职位。因宦途不得志,心情怏怏,乃于永明十年 (492)辞官隐退,居住茅山修道四十余年,自号为“华阳隐居”。由于他学识渊博,著述甚多,齐两朝公卿士大夫皆尊敬他,纷纷从之学道。梁武帝萧衍早年曾与陶有过交游,当萧衍起兵讨伐南齐东昏侯时,陶弘景派弟子奉表拥戴。后来萧衍禅代南齐称帝,陶又帮助萧衍选定“梁”字为国号。因此梁武帝即位后对陶恩礼优待,书问不绝。天监年间,武帝多次派人赠送黄金、朱砂等物,供陶炼丹使用,又在茅山为之建立道馆和太清玄坛。梁武帝晚年改信佛教,但对陶的宠信却一直不衰。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,无不前以咨询,月中常有数信。时人谓之“山中宰相”。排动陶弘景早年仕途坎坷,后半生归隐山林,却成了朝野闻名的山中宰相。

这除了政治上的原因外,也与其在学术文化上的卓越贡献有关。他是南朝道教著名学者,上清派宗师。早年曾师事孙游岳学道,广泛搜集上清经典。及至归隐后,便着手整理弘扬上清经法,编写《真诰》《登真隐诀》《养性延命录》等著作。这些著作详细记述了东晋以来《上清经》出世和传播的经过,上清派的各种修炼养生方术秘诀,是有关上清派历史和思想教义的重要文献。他又撰写《真灵位业图》一书,将道教信奉的众多神灵排定座次,编成图谱,使道教的信仰体系更加完备。陶弘景在茅山数十年中,率领修造道馆,开辟山林,招聚徒众,据称其弟子多达三千余人。由于他的苦心经营,使茅山成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。自陶弘景之后,上清派广泛传播于江南,后来又传至北方各地,但始终以茅山为其中心,所以上清派亦称为茅山宗。隋唐时期,上清派为道教第一大宗派。
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精彩推荐